正本清源 五年平辽袁崇焕,文官败类,明朝埋葬者。
前排提示:《明史》由清朝修撰,金庸本名查良镛,出生于浙江海宁县袁花镇新伟村(今属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),是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代孙。海宁查氏在明清两代共出22位进士,其中康熙年间更创造了“一门十进士,叔侄五翰林”的科举神话。 崇祯皇帝是个没头脑的好人,但好人能当官吗?显然是不能的,更何况是皇帝这种位置。 袁崇焕是文官而非武将。他身上存在众多严重问题——寡谋、损兵、丢粮、不救、议和、献媚、暮气、资敌、斩帅、纵敌、败阵、苟且……这些恶迹俱在。这么拉跨的袁崇焕成为英雄,也只能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得原因,破绽太多。
正所谓“君子论迹不论心”,下面我们具体举例说明。
一、口出狂言、欺君误国 天启二年,广宁失守,朝廷商议坚守山海关。袁崇焕大言不惭地自夸:“予我军马钱谷,我一人足守此。” 还对崇祯承诺“五年平辽”,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,崇祯帝召见袁崇焕及六部群臣于平台。崇祯帝对袁崇焕寄以厚望,慰劳备至,咨询复辽方略。袁崇焕慷慨陈词:“愿假以便宜,计五年,全辽可复。”这么大牛逼崇祯都敢信,亡国也活该。 我们来《明史》怎么记录这对君臣的: 《明实录·崇祯实录》(卷一):“罢蓟辽督师王之臣。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,兼右副都御史,督师蓟辽、登莱、天津,移驻关门。” 《明实录·崇祯实录》(卷一):“癸酉,召廷臣及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平台。上慰劳甚,至问边关何日可定?崇焕应曰:‘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’。慷慨请兵械转饷。且曰:‘边臣效命,动忧掣肘;吏部用人,兵部指挥,户部措饷,言路持论,皆与边臣尽相呼,应始可成功’。上曰:‘然’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崇焕又言:“以臣之力,制全辽有余,调众口不足。一出国门,便成万里,忌能妒功,夫岂无人。即不以权力掣臣肘,亦能以意见乱臣谋。”帝起立倾听,谕之曰:“卿无疑虑,朕自有主持。”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、桂尚方剑,以赐崇焕,假之便宜。” 《明季北略》(卷4):“崇焕应曰臣请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。上曰:五年灭敌,朕不吝封侯之赏。时四辅臣钱龙锡等侍立。俱奏曰:崇焕肝胆、意气、识见、方略,种种可嘉,真奇男子也。上悦。赐茶果瓜饼而退,焕出,朝臣问五年之期,当有定算否?焕曰:上期望甚迫,故以五年慰圣心。识者曰:主上英明,后且按期责效,崇焕不旋踵矣。时期议忧毛文龙难驭,大学士钱龙锡,过崇焕语及之,遂定计出,癸未赐崇焕尚方剑。” 崇祯不仅信了,还给权给钱给粮。最可笑的是袁崇焕自己对五年之期都不信,跟大臣说是安慰崇祯的,是不是骚操作,堂堂正正欺君。战争还没胜利了,就想着要尚方剑杀毛文龙。袁崇焕这人真该死,弄个“十二罪”杀毛文龙,自己被凌迟真的一点都不冤。
二、指挥混乱、战机尽失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我大清兵将讨朝鲜,欲因此阻其兵,得一意南下。七年正月,再遣使答之,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朝议以崇焕、之臣不相能,召之臣还,罢经略不设,以关内外尽属崇焕,与镇守中官应坤、用并便宜从事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崇焕锐意恢复,乃乘大军之出,遣将缮锦州、中左、大凌三城,而再使使持书议和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,朝命崇焕发兵援,崇焕以水师援文龙,又遣左辅、赵率教、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,为牵制之势,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,诸将乃还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崇焕初议和,中朝不知。及奏报,优旨许之,后以为非计,频旨戒谕。” 《清史稿·太宗本纪》:“是岁,大饥,斗米值银八两,银贱物贵,盗贼繁兴。” 兵部行《督帅袁崇焕题》稿:“奉圣旨:西夷通虏,讥防紧要。奏内各夷市买于东,明是接应,何以制奴?着该督抚严行禁止!其招来属夷,其有饥困,查明部落多少,计口量许换米,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。路将等官,倍加侦察,如有疏违,以通夷罪论处!” 谈迁《国榷》:“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,三卫夷半入于建虏。束不的求督帅袁崇焕开粜于前屯之高台堡,互市貂参。边臣俱不可,独崇焕许之。盖束不的为建虏窖米,谋犯蓟西,虽有谍报,崇焕不为信。”
袁崇焕瞒着朝廷和后金和谈,卖米蒙古,不救朝鲜。
三、斩毛文龙,失东江劲旅 《明史》(卷137):“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,选精骑四千,令世禄、大寿将,绕出大军后决战;别遣水师东出,相牵制;且请发蓟镇、宣、大兵,东护关门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朝廷已命山海满桂移前屯,三屯孙祖寿移山海,宣府黑云龙移一片石,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关城;又发昌平、天津、保定兵驰赴上关;檄山西、河南、山东守臣整兵听调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世禄等将行,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。” 《明史》(卷271):“桂与总兵尤世禄赴之,大战相当。遂入宁远城,与崇焕为守御计。俄大清兵进薄城下,桂率副将尤世威等出城迎,颇有杀伤,桂亦身被重创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崇焕与中官应坤、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,列营濠内,用炮距击;而桂、世禄、大寿大战城外,士多死,桂身被数矢,大军亦旋引去,益兵攻锦州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以溽暑不能克,士卒多损伤,六月五日亦引还,因毁大、小凌河二城。” 《明史》(卷259):“时称甯、锦大捷,桂、率教功为多。”
崇祯二年十月,皇太极联合蒙古入侵,这就是“己巳之变”。恰在此时,袁崇焕出关处理宁远兵变、修堡整军、肃清兵籍、大权独揽,期间又用尚方剑诱杀皮岛总兵毛文龙,编造“十二罪状”,并强行收编东江镇部队,严重削弱明军海防与边防力量。 袁崇焕此时不仅擅权杀将,还秘密与皇太极进行第二轮议和,双方书信往返频繁。其间,赵率教、满桂、孙祖寿等明朝名将相继阵亡,边防大将没了,要不然也轮不到吴三桂。赵率教、满桂、孙祖寿死了,袁崇焕还活着,满桂身上的箭还有袁崇焕部射的。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吹的牛逼,崇祯二年十一月京师就被围了,你是崇祯你怎么办,没诛九族都算仁慈了。
赵率教崇祯二年(1629年)率兵增援大安口,到达三屯营时,总兵朱国彦竟紧闭城门,率教无奈,纵马向西,十一月三日至遵化。十一月初四日,在遵化(今属河北)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的大军激战,被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包围歼灭,率教中流矢坠马,力战而亡,全军覆灭,巡抚王元雅自杀。
满桂明朝将领,官至太子太师,中军都督府右都督,曾任辽东、大同等处总兵官。满桂也是有明一朝惟一一位有所记录的武经略”。崇祯二年十月戊寅日(1629年12月11日),皇太极自喜峰口南下,京师戒严,诏令各路兵马勤王。满桂率领5000骑兵千里勤王,于十一月丁亥日(1629年12月20日)即赶到京师。满桂率领铁骑与清兵大战,奋战不息,战败撤逃中,身中五箭,其中三支贯体,两支嵌于铠甲之上,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。后击退清军,屯兵安定门外。十二月初一日,崇祯召对袁崇焕、满桂及其部将黑云龙于平台。崇祯以杀毛文龙、勾结清军入关、射伤满桂三事责问袁崇焕,后发南镇抚司监候。关宁军立即撤走,朝野震惊。后来,满桂被拜为武经略,赐尚方剑,指挥来援各部。后金大军复围北京,崇祯要求满桂出兵对敌,满桂对曰:“敌劲援寡,未可轻战。”然而在多次催促下,十五日满桂还是不得已,领黑云龙、麻登云、孙祖寿诸大将,移营永定门外二里,十六日被后金军以精骑四面包围,大败,满桂及孙祖寿战死。
孙祖寿(明末将领,崇祯二年与女真作战,阵亡。崇祯二年(1629年),清兵迫燕京,祖寿与大同总兵满桂共同防守凉水河一线,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德胜门,满桂节节败退,祖寿打算前去救援,却被流矢射中前额,殉职。
综上所述: 袁崇焕身为文官,却不通军事,擅自杀帅、欺上瞒下、议和资敌、调度失当,最终导致边防溃乱,名将伤亡。崇祯帝本寄厚望于他,不惜委以尚方剑、大权兵饷皆予,然而袁崇焕却欺君误国,失信于主,乱政误军,死于凌迟,实属咎由自取,毫不冤枉。
根据事实反推:为什么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信任太监,毛泽东能胜蒋介石,崇祯他哥没教崇祯怎么做皇帝。忠告以后想造反和革命的人,争天下时,要多杀文官知识分子。不要怕杀人,内部也要整风,以权钱女人开路,10万人足够改天换地。杀6亿人就可比肩秦皇汉武毛泽东。
赞(3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