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书成蕉叶文犹绿,吟到梅花句亦香。立秋以来,浙江的高温并没有减退的意思,天气仍然闷热、潮湿。义乌一家日用品厂的空调、电风扇却和缝纫机、干燥剂自动包装机一起停止了运作。几天前,51岁的工厂老板陈平做了一个重大决定:清退工人,关停开了15年的工厂。
8月初的“社保新规”是促成他作出选择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他说,疫情以来这几年,厂子生意受到冲击,基本无法盈利,但总体还能持平。从去年下半年起,生意开始极速下行,到关停前算下来大概亏损60万元左右。所谓新规,是指最高人民法院于8月1日发布的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。其中明确规定,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保的,人民法院应认定该约定或承诺无效。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,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,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,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。该规定将于9月1日起正式生效。
消息发出后,“全民强制社保”迅速在各个社交平台成为热议话题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表示,将《解释二》理解为要实施“全民社保”是片面的。政策多年前就已经对企业强制缴纳职工社保作出规定,但因近些年小微企业的经营比较困难,实际并没有严格执行、深究。
即使如此,关于社保的规定就像投石入湖,一种复杂的情绪在社交平台蔓延。对于陈平这样的小微企业、工厂老板来说,每个人都得在心里算下经济账。
陈平这家义乌小工厂,之前的工人几乎都是“零工”,主要来自云贵川地区。“他们的流动性很强,可能这里做几个月就换,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做几个月。”陈平说,在此之前,大家维持一种用工默契:工厂包住宿,按件计费,不想做了可以随时结账走人,社保之类的不做缴纳。
这种做法也是当地小工厂的惯例。陈平说,像浙江的一些服装厂,三四百人很正常,能解决很多普通人的就业问题,但如果被工人集体举报或者强制补缴社保,对本就面临经营困难的小工厂而言是致命的打击。
他也不愿意承担被举报的风险。“现在员工也是说不要社保呀,宁愿工资到手多一点,可以写保证书,但是谁敢去赌人性呢?”陈平说,他的一个朋友就是前车之鉴。朋友是开影楼的,一位摄影师当时和朋友谈好的工资是1万块一个月,不缴社保。做了两年,摄影师辞职了,工资结算很清楚。但过了没多久,朋友收到了律师函,对方告他没给缴纳社保,没给加班费。
不止小微企业老板,低收入劳动者们也有自己的账本。
一位在广西做宠物洗护的打工者担心,如果老板真的按“新规”执行,她的月工资2600元,足额缴纳社保自己大概要缴400元,每个月要给上大学的儿子一个月1500元的生活费,自己就只有700块生活了,捉襟见肘。针对网络上对政策的一些误读和情绪,《人民日报》近日刊发了评论文章,解释了政策出台的背景,并重申社保的重要性。文章提到,扩大社保覆盖范围,增强社保缴纳刚性约束,确实会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,但这不是“规避社保”的理由。同时,也必须正视中小企业的现实经营压力,实打实帮企业解决问题、克服困难。
水图不水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赞(2)